從目前我國各省市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來看,大多處于頂層設計階段,如果要下沉至落實階段,需要更為深入的路徑分析。中國各地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實現碳達峰及碳中和也必須有所側重,無視經濟發展規律盲目追求碳達峰及碳中和有可能造成產業發展的失衡,無異于殺雞取卵,應結合自身經濟和產業的發展情況,明確自身發展定位,理性制定碳達峰及碳中和路徑,分層次分階段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一、區域經濟中心型城市
此類城市一般為經濟發達省份的省會或經濟中心,經濟發展較為成熟,二三產業相對均衡,產業發展、人居生活、交通運輸等方面碳排放量較大,應在產業、消費、交通、建筑、能源等多方面推進先進低碳示范場景落地,并利用市場手段形成碳核算和碳交易機制,融入全國碳中和一盤棋,多措并舉率先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主要發展路徑:
優化能源結構。此類城市由于經濟發展原因為能源消耗大戶,需要及早研究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加快電源結構轉型升級,加大區外的水電、風電、光伏等非化石能源消納力度。
打造碳中和基建示范。在工業生產、人居生活、商業CBD等區域分別構建低碳場景,打造碳中和基建,如布局屋頂光伏、光伏制氫儲能分布式發電站、風電制氫儲能發電站、生活垃圾生物質處理廠,加快謀劃城市加氫站、充電站一體化布局,推進綠色建筑和智慧能源系統的布局建設,構建氫能源客車、氫能源物流車等交通路線。
打造城市碳交易體系。有條件的城市應聯合上海、武漢等地聯合打造碳配額交易平臺,打造區域性的能源結算中心,通過市場化有效調節碳排放額度,形成碳排放指標“內循環”。西部中心城市可結合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大方向,探索西部城市與東部區域跨省共享能耗指標的創新模式。
盡早布局碳金融產業。銀行金融產業發達的城市應抓住碳金融產業的時間窗口,首先是發展傳統碳金融業務,為碳減排交易的企業和碳交易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圍繞高排放、高耗能企業的技術升級以及低碳排企業,積極拓展碳抵(質)押、碳資產回購等融資業務,積極為碳金融提供登記、托管、結算、清算等一條龍服務。第二是完善碳金融產品,結合碳交易產業,開發碳期貨、碳期權、碳債券、碳基金等金融產品。第三是防范碳金融風險,建立全流程的碳金融風控體系。第四是推進海內外碳金融業務聯動,聯合國際碳金融市場專業機構為國內項目開發、交易和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務,鎖定合理的溫室氣體核證減排量(CERS)報價,逐步提高我國企業在國際碳交易市場的話語權。
加快建設企業和個人碳積分體系。為鼓勵企業和個人參與減碳行動,合理的激勵機制必不可少,碳積分體系可將企業和個人的減碳行為進行歸總,利用合理商業模式使其產生一定效益驅動。例如,在有碳排放權限制的前提下,新能源企業、積極采購綠電的企業、積極參與產線低碳化改造的企業、積極拓展下游制氫的企業等可累計碳積分,抵扣其碳排放權限制;個人可通過低碳出行、能量種樹等行為累計碳積分換取商品等等。
積極推進外貿相關產業測碳減碳。目前,碳足跡國際標準(ISO14067)已經頒布,歐盟已開始籌劃對航運業課征碳稅,眾多能源專家已開始預測未來國內公司將面臨全球將普遍執行碳稅政策,對于外貿相關的批零出口產業、航運服務業、交通運輸業、臨港產業等,需要梳理研究如何減少碳排放,使其符合歐盟產品碳足跡標準,降低碳稅成本。
全面推進建筑節能和服務業節能。推廣節能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推進超低能耗建筑規?;ㄔO,鼓勵近零能耗建筑發展,推進用能系統節能改造。對于商貿流通領域制定行業綠色標準,打造綠色流通主體和物流體系。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推廣數字化回收模式。
二、快速發展期的工業型城市
此類城市一般處于工業快速集聚階段,其GDP增速對工業增加值依賴度較高,這類城市需要更加審慎地梳理自身的產業結構,應先確保自身的碳排放權,做好碳排放和產業發展的均衡,適當延緩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
主要發展路徑:
推進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轉型升級。在煤炭、煤電、化工、金屬加工等高能耗產業做好關鍵工藝節能升級工作,推進“高碳產業低碳化轉型”,通過推廣智慧節能技術、先進綠色制造工藝技術裝備,持續推進清潔生產,開展綠色制造和綠色工廠建設。加強余熱余壓利用、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等綜合能源技術應用,推動園區“光風互補”供電體系,完善能源梯級利用。研究園區企業的退出機制,逐步淘汰高碳低效企業。
明確基于碳核算的企業準入機制。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新上高耗能項目嚴格實行能耗等量或減量替代。參考標準地出讓工業用地模式,設定企業準入碳排放標準,通過負面清單形式來限制高碳排企業的進入,并根據企業碳排放水平,設定階梯型的地價、稅收、激勵和評價機制。
針對性打造綠色產業體系。積極推進產業鏈研究,在煤炭、化工、金屬加工等重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產業下游引入類似煤化氫、光伏裝備、制氫設備、輸變電設備等節能環保設備、工業制氫類產業,在保持能耗穩定的前提下提升單位能耗產值。
深化工業信息化節能。此類城市往往具有較高的工業數字化需求,在數字新基建也將大下功夫。應利用液冷、水循環等模式推進數字新基建節能減排,全面開展節能診斷和能效對標達標,逐步提高數據中心、5G通信基站等能效標準,加強信息化領域節能。采用工業互聯網實現工業生產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的精準用能。
三、農文旅方向的生態型城市
此類城市以農文旅產業為主,不以工業為主導,碳排放較少,其本身較容易達成碳達峰和碳中和,但“雙碳”目標本身也一定程度限制了此類城市發展的可能路線。此類城市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打造零碳乃至負碳城市,通過積極參與碳配額交易體系,利用“雙碳”戰略為城市提供經濟效益。
主要發展路徑:
建立生態臺賬體系。通過專業機構,針對全域的生態資源價值進行分區塊、精細化的評估,與周邊山、海、林、村、宅基地等碎片化資源打包,評估包括土地價值以及其能提供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進行土地確權工作,形成可視化、可量化的生態價值區域圖,結合遙感信息技術與地面驗證實現生態資產面積、質量和災害的長期動態監測與管理。
打造“兩山銀行”經濟效益轉化路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兩山銀行”是目前流行的將生態資產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方式。在生態資產評估和土地確權工作完成后,對適于開發的資源進行打包,形成高生態價值的若干個資產包,由項目公司統一進行各資產包的定期維護、開發標準制定、主題營銷、資產拍賣和后續開發監管工作。
積極發展碳匯產業。碳匯產業主要分為林業碳匯、農業碳匯、海洋碳匯等。開發碳匯林業經濟要避免以提供低價值初級產品為主的經營模式,要轉向深度挖掘林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形成苗圃培育→植樹造林→木材加工→家具→生物質能源等完整產業鏈。農業碳匯加強“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棄物再利用”循環機制,加強牲畜糞便、作物秸稈等資源的再利用,打造生物質利用產業。海洋碳匯主要表現為生態養殖,包括建立人工藻礁、修復藻床及生物環境,發展展以貝藻養殖為主的碳匯漁業,投放可促進固碳作用的人工魚礁,推進海洋牧場的建設。